


我叫“马钱云”无忧配,比马云有“钱”


网友点评汽车YU7:“比姚明还高”
我平时很少写文章八卦汽车,主要原因是我不会开车,因为我不喜欢汽车,路上堵,停车难,不如腿着省事,况且还能美其名曰“环保”。

但今天,我实在无法压抑自己的八卦心了,因为网友实在太损了,他们居然可以这么说雷军和小米汽车,说雷军“比姚明还高”:

图:小红鱼/
我不知道这张图原图作者是谁,反正刷到时,简直笑不活了。
事情是这样的,小米不是造车了嘛,小米汽车宣传YU7时,称座椅最大调节角度 135 度,还特意补了句 “比迈巴赫多 1 度”,配上雷总魔性的声音,就感觉真诚无比:
虽然但是,让人感到意外的是,网友居然坐不住了,纷纷玩梗,说什么的都有:
比如有的网友说,“我喝 55 度白开水,比飞天茅台多 1 度”。
“我叫冯云,比马云多两点”
“我拖拉机方向盘,比劳斯莱斯宽 2cm”

网友的天赋和才华,让我自叹不如。
这事儿乍一看,像个网友整活的乐子。
但仔细琢磨,小米这波营销,可不是单纯 “碰瓷” 豪车那么简单。

我叫“马钱云”,比马云有“钱”
本着娱乐至死的精神
本着缓解大家摸鱼工作一天劳累的目的
本着体现高手在民间的真谛
也本着让大家搞清楚“比姚明高”是什么梗的目的
我收集了一些 网友的 精彩评论
都是说小米、雷军和小米的产品的。
有人反向玩儿抽象:


有人说按这个对比,花300块可以住两年甚至两个世纪的酒店:




有人说雷军这么说,就好像在说迈巴 赫做不到一样:

有人说以前就被震惊过:1300公里,中间只充一次电:

有人拿 出陈年老图:


有人让老图“老树发新芽”:

有人说我头发比长一毫米,所以比刘亦菲美:

有人说我比班里第一名每周游戏时间多一小时:

有人说我叫马钱云无忧配,比马云有钱:

有人说跟谁比,就买谁:

有人说别小看这一度,诺奖级的核心科技:

有人说,雷总,我比你高一厘米:

有人说我的后排躺下176度,剩下4度留给雷总发挥:

有人说135度比直角多45度,直角怎么也不可能做到100度:

这个角度,真是绝了。
有人说行驶30万公里无需充电,:全程小坡:


有人说想起小 米笔记本和一元硬 币的对比:


话说小 米幸亏没用一元纸币对比。

还有台湾同 胞给出了选择题,不明觉厉呀:


有人说 小米故意的,为了宣传:

要的就是流量:

有人说这么宣传会失去民心:

也有人替小米说话,小米舆论没赢过,销量没输过:


有人说没必要对小米穷追猛打,但安全第一:

“小米和迈巴赫比角度” 这事,本身就很有争议。
有人觉得 “碰瓷没底线”,有人觉得 “营销鬼才”。
但甭管是夸是骂,网友一玩梗,这事就彻底火了。
就像你在朋友圈看到个离谱的段子,忍不住转发一样,小米这波靠着网友的 “二次创作”,把声量拉满了。
有一说一,有些网友的评论,真的是太损了,但是大部分都get到了小米营销的精髓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雷氏对比法。
虽然但是,站在一个纯普通消费者的角度,我觉得买东西,不能光看品牌说了什么,更得看它做了什么,是否心口不一,做得怎么样?好不好。
我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他们会用脚投票。

借豪车 “光环”,给自家贴 “高端标签”
八卦完小米蹭迈巴赫的损梗之后,咱们也聊点正经的东西,学学人家雷总和小米的高明之处。
万一哪天用得上呢?艺不压身嘛。
免责声明:我前面也说了,我不懂车,也没资格聊车,咱们只聊小米的营销。一家之言。
如你所见,人家小米选的对比对象,都是迈巴赫、库里南这种顶流豪车。
你想啊,普通人这辈子可能都摸不到迈巴赫,但小米告诉你:“咱这车,座椅角度比它还大 1 度。”
这操作就像,你去买奶茶,店员说 “咱这杯的珍珠,比某奢侈品牌的珍珠奶茶里的珍珠还多一颗”。
哪怕你知道奶茶和奢侈品不是一回事,但心里难免会想:“这奶茶,好像有点高级?”

小米就是用这种 “错位对比”,把超豪华品牌的 “贵气”,悄悄转移到自己身上。
毕竟,谁不想花 30 万,体验一把 “碾压百万豪车” 的感觉?

数字和文字玩出花,把普通功能吹成 “王炸”
除了雷氏对比法,小米玩得最拿手的,要数 “数字游戏”。
比如它说“有 16.8 亿种驾驶模式”,听起来像天方夜谭,但仔细一拆,原来是加速、悬架、转向这些参数,各自有十几种调节方式,排列组合起来就有这么多可能。

还有诸如上面提到的“座椅 135 度比迈巴赫多 1 度”、“续航 1300 公里中间只充 1 次电”。
你看,就靠“1 度”“1 次”这些小数字,愣是把平平无奇的配置,说成了“超越顶级豪车”的亮点。

精确的数字,更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,小米是懂这个道理的。

抓准用户心理:既要面子,也要里子
买小米汽车的人,很多是“科技新贵”,预算不算顶级,但想要豪车的体验,还认小米的“性价比”和生态。
小米就精准戳中了这种心理:“花小钱,办大事”。
座椅角度比迈巴赫多 1 度,是给你“面子”;激光雷达、800V 平台、车家互联这些配置,是给你“里子”。
相当于告诉你:“开出去,别人会觉得你这车不便宜;用起来,又能享受到小米全家桶的方便。”

这种 “既要又要还要” 的满足感,我就问,谁能拒绝?

工程师人设 + 生态兜底,让你敢买单
对了,请原谅我跑个题。
其实小米有今天的成绩,除了所谓的“对比营销”赚够眼球外,小米还有个隐藏 buff,“工程师品牌” 的人设和生态兜底。
小米的成功,这两者都功不可没。
从手机时代开始,雷军就顶着“技术布道者”的头衔,发布会里讲参数、拆芯片,把“理工男搞技术很靠谱”的印象刻进大家脑子里。
现在做汽车,大家会觉得“小米搞技术这么多年,造个车应该也不会太拉垮”。
更绝的是小米生态。
你想啊,要是家里已经有小米电视、空调、扫地机器人,突然来了辆能和这些设备联动的车,“上车自动关家里灯,下车自动开空调”,这种 “全家桶” 的方便劲儿,谁能抵抗?
相当于你已经为小米生态花了钱(沉没成本),买车时自然更愿意“从一而终”,省事嘛。
所以啊,小米汽车不光是“车”,更像小米生态的“终极拼图”。
用户买的不只是一辆车,还有对小米“技术靠谱”的信任,以及“全家桶更方便”的期待。
结果呢?小米 SU7 开售 1 小时,大定就超 28 万台。你说这营销,算不算成功?
不过话说回来,营销玩得再花,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。
要是小米汽车交付后,“135 度座椅”、“16.8 亿种模式” 这些亮点,真能让用户觉得“值回票价”,那这波营销就是神来之笔。
但如果实际体验跟不上,恐怕就得被骂“玩噱头”了。

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